只有当游离于城市发展边缘的城中村文化被发现、被理解、被认同,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关于城中村的未来。

2023,深圳城中村正在迎来巨变。

综合整治、拆除重建、功能改变…深圳原有的1500多个城中村,正在逐渐被消解,被重构,这也意味着深圳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资料图】

深圳1500多个城中村正在逐渐被消解,被重构

城中村该如何跟这座城市一起面向未来?

城中村如何适应深圳城市的变化?

深圳城中村该怎么办?

一个新的命题正在巨变中显现……

城中村的巨变

你理解的城中村是什么?

如果说深圳奇迹是由2000多万深圳奋斗者创造出来的,那么城中村就是深圳崛起的“根”。

城中村是深圳崛起的“根”

作为城市发展中“遗留”的低成本人居聚集地,城中村保留了一个城市最原始的人文生态,朴实无华的市井气息,缠缠绵绵的烟火气,汇聚成城中村最迷人之处,也留下了一代代深圳人奋斗的回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深圳城中村是一处落脚地,是衔接现代城市生活的踏板。

朴实无华的市井烟火,汇聚成城中村最迷人之处

“庞大的城中村,是深圳这个城市有机体中极其复杂的子系统”。城中村对于深圳的主要价值,不仅是提供足够便宜且足够多的租赁房,更是构建深圳文化基底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城中村包罗万象的背后,是其长久以来相较于深圳城市现代发展而言落后封闭、一成不变的旧时样貌。如今,原样维持城中村的经济、社会状态,仅仅提升环境,已经无法形成城中村的良性循环。

深圳城中村该怎么办?(图源:@白羽)

如今简单的拆除等城市更新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深圳及深圳人对于城中村的要求与想象,保留其“根”并使其重新发芽生长,是深圳这座“奇迹之城”能够继续高速迈向国际都市的重要一环。

如今简单的城市更新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如何为承载“城市记忆”的城中村赋予新生,俨然已成为深圳城市更新中必然面对的问题,它是关乎城中村未来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同时关乎深圳这个城市文化的积累和创造,这是一个自发而生长的过程,对于构筑深圳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至关重要。为了能够使城中村这个遗留的“城市记忆”焕发新的生命力,所有城市建设者正在践行自己的探索之路。

“春景梧桐-城村拼图”的探索

城中村的良性发展,应该更多地回归到自身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之中。

城中村独立于现代城市空间却不剥离城市文化肌理,其拥有的独特人文烟火,让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在其中交流、碰撞,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中村文化,这些拥有文化活力的城市记忆,需要以城市的视角多维度去观察、记录。在城中村由旧焕新的变化过程中,如何在保留与改造中平衡取舍,是每个城中村改造的“灵魂拷问”。

在城中村焕新的过程中,如何在保留与改造中平衡取舍

在新的视角中带着新的解法,8月18日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双)分展场落地南头古城。以“春景梧桐-城村拼图”为主题,通过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邀请47组艺术家共97件作品以及9个快闪空间,以艺术设计融合进微改造的形式,在6幢城中村自建房中向世人展示新的可能。

春景梧桐表明位置,城村拼图体现想象

展览以南头古城内日常生活氛围最浓厚、最具有空间感的春景街和梧桐街为展场所在地,并以此命名。它们贯穿了古城的南北,并在最南端与热闹的商业街——中山南街一坊交汇,街道曲折有致,不同年代的农民屋杂陈其中,空间形态丰富、日常生活气息浓厚。

艺术化的改造兼具实用性,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展览中的6幢城中村自建房在巧妙的设计下,摇身一变成为城中村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次展览立足于城中村长久积淀的文化价值,不拘束于特定的载体或呈现方式。面对旧楼改造,不仅进行了如何将过去与未来相嫁接的感性思考,还为其进行“定制化”的艺术设计。

在这里,没有千篇一律,只有灵感,只有生活。

能打给植物的电话亭

这里有能打给植物的电话亭,无论是居民还是路过的游客,都能够在此停下脚步,拨通一个属于花草的电话,倾听来自它们的“心声”。在喧闹的城中村一隅,营造出一个宁静和谐的小绿洲,都能在此获得片刻休憩。《给植物打电话》通过空间装置、数字媒介、交互感知、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为这个充满平凡生活的旧村带来新的奇遇。

窥探城中村生活的《管景》

这里有窥探城中村生活的《管景》,在设计管道时采集了一些城中村生活影像,让它在管道口播放,使人们可以在此窥探到城中村生活。管道作为基础设施,一方面构成了城中村重要的生活组成,同时它也成为从外部窥视生活状态的窗口。管中窥景,表、管、阀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感官。

随着生活脉动的“城中村心脏”

这里有随着生活脉动的“城中村心脏”,位于深入居民区的梧桐村友会中,选择城中村最常见的生活要素——电瓶车尾灯作为心脏的“脉搏”,无论是在外聆听跳动的声音,还是置身其中注视红色的闪烁,都能够让人感受到这座城中村的生命力。

实用与艺术兼具的“管道精灵”

除了空间及艺术装置的设计,同时回归到城中村生活本身,一些小的细节也被完美的融入其中,例如实用与艺术兼具的“管道精灵”,白天作为具有设计感的晾衣杆,在傍晚则变成照亮的路灯;从建筑中生长出来、见证古城历史的龙眼树,在建筑师的保留与微改造下,成为了一处具有精神性的空间……

南头古城重塑了人们对城中村可能性的想象(图源:@白羽)

城中村早已成为了深圳文化的一部分,南头古城对街道自建房的艺术改造不仅为城中村的未来去向指明了一条道路,更是重塑了人们对城中村可能性的想象。

城中村早已成为了深圳文化的一部分(图源:@白羽)

策展人张宇星博士、韩晶博士以微改造的方式渗入城中村基底,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都能够在包容而有生命力的社会空间里了解城中村,只有当游离于城市发展边缘的城中村文化被发现、被理解、被认同,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关于城中村的未来。

城中村拥有鲜活的土壤,是城市文化发芽的沃土(图源:@白羽)

张宇星博士认为,如果说在过去,城中村的人文只能称为“城中村现象”,那么这次展览传达的信息,就是城中村正在创造深圳新的文化,“春景梧桐-城村拼图”从文化角度重新赋予了南头古城价值,将被无视的物质、现象和格局,通过改造、设计和策展的手法,从遗产的角度,重新观看传统和城中村的文化。

南头古城的答案

城中村最大的潜力在于它不同的可能性。

现代城市受制于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很多地方没办法做出不一样的肌理,如果说高楼大厦、绿化马路是城市发展理性的选择,那么城中村就是一座城市充满情绪的感性表达。

城中村最大的潜力在于它不同的可能性

对于城中村来说,不管是里面生活的人,还是里面的空间,都会产生很多的化学反应。这样一处充满活力、历久弥新的生活场景具有现代化都市中无法提供价值,它让城市有了可以发生一切可能性的地方。

南头古城是深圳城中村实验的发生地(图源:@白羽)

南头古城正是在不断体现这样一种价值,其关于艺术的介入,所带来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改造,而是与之相伴的共生。其将展览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遍布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和住宅厂房,借此探寻一种“和而不同”的城市模式,挖掘人们对城中村、对城市与公共空间的重新思考。

南头古城一直走在城中村关于城市空间探索的前沿

深圳南头古城肇始于东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演变为城中村,成为一个以古城空间为基底、多元杂糅的日常生活街区。2017年,深双以南头古城作为主展场,将城中村正式纳入深圳城市研究的主流视野,为深圳及各地城中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积累、工具平台和实践样板。2020年,深圳万科对南头古城主街实施改造活化,引入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等多元业态和都市生活方式,而保留了南头古城的内街里巷原汁原味的城中村状态,本次展览中的春景街和梧桐街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这个意义上,南头古城一直走在城中村关于城市空间探索的前沿,是深圳城中村实验的发生地。

数年的运营和实践,让南头古城不断释放新的可能

本届的深双作为一次城中村的空间实验,将进一步探索南头古城的未来更新方向。不仅再一次为南头古城的发展提供契机,也为深圳当下所有站在“十字路口”中的城中村提供了一个可行、成功、有关注度的“样本”,数年的运营和实践,让其不断释放新的可能。

南头古城的改造,让其重新焕发出独属城中村的活力

“我觉得城中村不是被不被激活的问题,而是改了后抛不抛弃的问题。如此看,南头古城现在的状态“激活”(挽留)了村民,这是令人欣慰的,也是有活力的,当我步行在主街之外,看到老的店铺和新的创业者,也正是我们这种作品最荣幸的事情。”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李燎说。

南头古城描绘出了一幅继往开来的城村拼图

深圳对于城中村要求早已不是单一承载居住与消费的乡村系统,它必须能够接纳融入更多的城市要素,同时又以较低的成本保持村落的原始社会结构和空间魅力。

而对于如何通过不同空间的交织、不同阶层人群的共处、不同文化的焕新,最终描绘出一幅继往开来的城村拼图,南头古城给出了它的答案。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对城中村未来的看法?

留言区聊聊~

推荐内容